2009年“专升本”《综合化学》“考试大纲
一、总要求
《综合化学》课程其内容包括无机及分析化学与有机化学。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要求:掌握化学计量、误差与数据处理的一般方法,掌握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,掌握酸碱平衡原理与酸碱滴定法,掌握沉淀平衡原理与沉淀滴定法,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原理与氧化还原滴定法,掌握配位平衡原理与配位滴定法,了解原子结构、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,理解元素与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与反应,掌握常见离子的分离与鉴定方法,掌握吸光光度法。有机化学部分要求: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;掌握有机化学基本反应类型和重要的反应历程;掌握有机化合物的主要合成方法、性质及用途;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,理解各种官能团特征和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变规律。
二、基本要求及内容
(一) 无机及分析化学部分
第一章 化学计量、误差与数据处理
了解一般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。熟悉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;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。掌握误差的基本概念,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减免方法,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,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并掌握其计算规则,掌握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各种表示方法;分析结果的统计处理;可疑值的取舍(掌握Q检验法)。了解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概念,了解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;了解滴定分析对化学反应的要求。掌握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。
第二章 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
掌握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规律,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达式的书写;掌握平衡移动原理,平衡体系组成的计算。掌握温度、浓度(压力)对化学平衡的影响。理解化学反应速率方程(质量作用定律)和反应级数的概念,理解活化能、活化分子、催化剂的概念,掌握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,理解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在实际应用中须综合考虑的必要性。
第三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
掌握酸碱质子理论的定义、理解共轭酸碱对的概念。掌握弱电解质的电离度、稀释定律、溶液的离解平衡、分布系数、质子条件式、盐效应和同离子效应的概念。掌握用质子理论计算一元弱酸、一元弱碱、一元弱酸盐和一元弱碱盐溶液的pH值。熟悉用质子理论计算多元弱酸的离解平衡组成,多元弱酸盐及两性物质溶液酸度的计算。掌握酸碱缓冲溶液的组成、缓冲原理及缓冲溶液的配制。理解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和选择原则,熟悉常用指示剂在酸碱滴定中的使用。掌握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及指示剂选择。了解其它类型酸碱滴定过程中pH的变化规律。掌握各类酸、碱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。掌握酸碱滴定法结果的计算。掌握酸碱滴定法的应用。
第三章 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测定法
掌握溶度积的概念、溶度积和溶解度的换算。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,掌握用溶度积规则判断沉淀的产生与溶解。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有关计算。掌握沉淀滴定法的原理及主要应用。理解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;了解沉淀的形成,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,沉淀条件的选择;掌握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。
第四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
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。理解原电池的概念、电极电势、标准电极电势、条件电极电位的概念。掌握用电极电势来判断氧化剂、还原剂的相对强弱和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;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和程度;会应用元素电势图讨论元素的有关性质。熟练掌握能斯特方程式,并掌握用能斯特方程进行相关的计算;了解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因素。掌握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:高锰酸钾法、重铬酸钾法和碘量法;掌握它们的原理,特点,指示剂的选择及应用实例。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分析结果的计算。
第五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
了解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、原子轨道(波函数)和电子云等概念。掌握四个量子数的符号、表示的意义及其取值规律。掌握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。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般规律及方法,理解核外电子排布和元素周期系之间的关系。理解电离能、电子亲合能、电负性及主要氧化值的周期性变化。
第六章 分子结构与晶体结构
理解化学键的本质、离子键与共价键的特征及它们的区别;理解键参数的意义;掌握O2 、 N2 、F2 的分子轨道,理解成键轨道、反键轨道、σ键、π键的概念以及杂化轨道、不等性杂化等概念。从价键理论理解共价键的形成、特性(方向性、饱和性)和类型(σ键、π键)。熟悉分子或离子的构型与杂化轨道常见类型的关系。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征与性质;理解氢键的形成及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。了解晶体、非晶体的概念,理解不同类型晶体的特性,理解晶格能、离子极化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。
第七章 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
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、组成、命名和分类。掌握配位化合物的价键理论,掌握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及其有关计算,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及与其它平衡的关系。了解螯合物形成的条件和特殊稳定性。了解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螯合物的特征。了解酸度对配位反应的影响和酸效应系数的含义;掌握条件稳定常数的概念及其计算。掌握金属离子能被准确滴定的条件;会使用酸效应曲线选择滴定的酸度条件。了解金属指示剂的应用,了解提高配位滴定的选择性方法。掌握配位滴定的应用。
第八章 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
掌握主族元素常见的单质和重要化合物(氧化物、卤化物、氢化物、硫化物、氢氧化物、含氧酸及其盐等)的典型性质。某些重要单质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,了解元素酸碱性、
氧化还原性在周期系中的变化规律。了解过渡元素的通性。掌握过渡元素(Cr、Mn、Fe、Co、Ni、Cu、Ag、Zn、Cd、Hg)重要化合物的典型性质(酸碱性、氧化还原性、配合性、离子的分离鉴定)。掌握定性分析中的系统分析法。通过元素化学的学习,会判断一般化学反应的产物,并能正确书写反应方程式。掌握常见金属离子的分离与鉴定
第九章 吸光光度法
了解物质颜色与光的吸收关系。了解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,掌握朗伯—比耳定律。了解分光光度法的仪器及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。了解显色反应条件的选择与参比溶液的选择。掌握分光光度法的应用实例。
(二)有机化学部分
第一章 烷烃
1、了解烷烃的通式、同系列和构造异构,掌握烷烃的系统命名法和习惯命名法。
2、烷烃的结构(sp3杂化),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烷烃的化学性质,了解自由基反应历程,
第二章 烯烃
1、 了解烯烃的构造异构,掌握烯烃的命名法(顺/反、Z/E命名)。
2、 了解烯烃的结构(sp2杂化)、顺反异构和物理性质。
3、 掌握烯烃的化学性质,了解亲电加成反应历程。
第三章 炔烃 二烯烃
1、了解炔烃的异构,掌握炔烃命名、了解炔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,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。
2、了解二烯烃的分类、命名,了解共轭二烯烃的结构、共轭效应。
第四章 脂环烃
1、 掌握脂环烃的命名、性质。
2、 了解环烷烃的结构和环己烷的构象(船式和椅式)。
第五章 芳烃
1、 了解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。
2、 掌握单环芳烃的命名、性质及苯环定位规律。
第六章 卤代烃
1、 了解卤代烃的分类,掌握卤代烃的命名、性质及制法。
2、 了解卤烷亲核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历程其影响因素。
第七章 醇、醚和酚
1、了解醇的结构、分类、异构,掌握醇的命名和性质及制法,
2、了解醚的构造,掌握醚的性质
3、了解酚的构造、分类`、命名。
第八章 醛、酮
掌握醛酮的命名、性质及制法,了解醛酮的结构,了解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
第九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
1、了解羧酸结构,掌握羧酸的命名、性质及制法;
2、了解羧酸衍生物的结构,掌握羧酸衍生物的命名、性质及制法,
第十章 碳水化合物
1、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。
2、了解葡萄糖的结构、单糖的性质。
三、试 卷 结 构
1、考试总分:150分
2、考试时间:150分钟
3、考试内容比例:
4、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 约55% 《有机化学》 约45%
5、考试题型比例:
选择题 约 40% 填空题约 15% 完成反应式 约15%
计算题 约30%
6、试题难易比例:
较容易题 约40% 中等难度题 约50% 较难题 约10%
四、参考书目
1、《无机及分析化学》倪静安主编,北京:化学工业出版社
2、《有机化学》徐寿昌主编,北京:高等教育出版社